以「共生」为题,「共学小队」于上学年(2023-2024)走访香港三间学校,伙伴老师一起举办跨学科知识的小组研创工作坊。
过程中同学们走近小区河流,探索生态和自己的关系,从自身日常生活最微细的地方进行考察、重新发现并思考:如何修复及改善「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」,透过「群策群力」互助研创、创作表达「共生愿景」。
展览中各组同学的进程分享创作也在邀请大家由日常开始,实践和大自然修好共生。一起日常共学。欢迎阅读「学习过程分享纪念册*」了解更多(*展场限量派发)。
参与学校单位(合作教育伙伴):
乐善堂王仲铭中学(新蒲岗)、宣道会郑荣之中学(大围)、仁爱堂田家炳中学(屯门)
展览日期:15/11 – 1/12/2024
开放时间:正午12pm – 晚上7:00pm
展览地点:L210(地下露天广场附近),九龙启德 AIRSIDE
学习过程分享会(免费入场):
30/11/2024(星期六)下午2:30pm – 4pm(地点:展场)
策展人:Sandy Chan 山地
导赏团队:Kimmy甘美 + Jacky + Arabii + 参展同学 + Sandy山地
展出照片摄影 : Sandy 山地 + Kimmy甘美 + 参展同学 + 钟惠恩
主图及展览宣传设计 + 布展插图:Sadie Lau
展貌纪录场刊设计 + 布展插图:TC
纪录片拍摄及制作 + 场刊照片摄影:tommytfortwo
布展制作 : POINTSMAN Company Ltd
项目总策划:Sandy Chan山地
艺术教育 : rebeka tam + 黄永生Sunny + 钟惠恩
生态教育 : 马屎
助教:Kimmy甘美
仁爱堂田家炳中学(视艺科): 林素贞老师
宣道会郑荣之中学(视艺科): 曾晓恩老师
乐善堂王仲铭中学(视艺科): 蔡思敏老师 + 梁敏婷老师
Sandy Chan 山地(项目总策划)sandy.chan@nanfung.com
学校邻近山林及校内地下设有一所偌大、花王悉心经营的温室,当和同学们提起于带领乐善堂王仲铭中学同学考察遇见「蚂蚁的家被水浸」事件,大家自然地想起「校园内曾遇见蝴蝶的尸体」。
由此,2组同学们进行数据搜集及访问,并于考察日经验中取材,每组各自完成创作一个配合校园师生及动物生活需要的「动物的家」:「蝴蝶的家」和「乌龟的家」,学习如何为学校社群「site specific(特定场域)」于温室创作一个prototype,为「校园内推动共生想象」提供一个具体的方案。
考察香港河流: 屯门河(及附近屯门公园、天后庙)
创作媒介:木工、绘图、手作
参与同学对象:中四视觉艺术科
第1组:丘子怡、陈乐怡、何菀琦
第2组:郑洁、陈嘉怡、郑诗凡
3组同学小队各自于日常经验中取材,尝试从「屋企返学的路程」记忆中发掘「共生」相关的事件,透过各组每人独特的图文创作风格发展为「分享卡」及提问,大伙儿游戏过程中,同学们重新认识学校附近的大围和大埔小区原来充满「生气」,不同「生命」直在努力互相共存,小区可能就是这么一回事 ?
展览现场的一张枱面正展出《共生桌游》的一套「分享卡」和同学们收集纸皮手作绘图而成的骰仔(每组创作一粒),同学们期望大家透过即场参与进一步发现你对共生的想法。
考察香港河流: 大埔河(及附近小区,包括:鹭鸟林、元洲仔公园及附近海边)
创作媒介:绘图、手作
参与同学对象:中四视觉艺术科
第1 组:朱韵晴、张家豪、邓思敏
第2组:林婧雯、陈颂欣、霍品如
第3组:吴嘉晞、文韵茵、余铵翘
每组同学小队创作一个「共生小小区」:盛载达至不同「共生愿景」的小区规划及设施,及为其小区命名。展场大家会看见一个L型的小区组合,这是5组同学进一步体验「共生」的进程:尝试将5个各具特色的小区连结为一个整体:《共生小区》。
考察香港河流:丹山河(粉岭北) + 启德河(新蒲岗)
创作媒介:陶瓷、绘图、空间介入
参与同学:中三人文科技科(城市共生组别)
第1 组:莫若琳、谭诗欣、袁彩颐
第2组:曾子峰、余唐旭、李卓轩、吴锡泓
第3组:徐梓林、黄子彦、吴傲天、吕巧莹
第4组:陈志勇、梁梓华、苏荣轩、林满燊
第5组:方希彤、苏筱丝、曹栢言、陈昕晴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