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「共生」為題,「共學小隊」於上學年(2023-2024)走訪香港三間學校,伙伴老師一起舉辦跨學科知識的小組研創工作坊。
過程中同學們走近社區河流,探索生態和自己的關係,從自身日常生活最微細的地方進行考察、重新發現並思考:如何修復及改善「人類與大自然的關係」,透過「群策群力」互助研創、創作表達「共生願景」。
展覽中各組同學的進程分享創作也在邀請大家由日常開始,實踐和大自然修好共生。一起日常共學。歡迎閱讀「學習過程分享紀念冊*」了解更多 (*展場限量派發)。
參與學校單位(合作教育伙伴):
樂善堂王仲銘中學(新蒲崗)、宣道會鄭榮之中學(大圍)、仁愛堂田家炳中學(屯門)
展覽日期:15/11 – 1/12/2024
開放時間:正午12pm – 晚上7:00pm
展覽地點:L210(地下露天廣場附近),九龍啟德 AIRSIDE
學習過程分享會(免費入場):
30/11/2024(星期六)下午2:30pm – 4pm(地點:展場)
策展人:Sandy Chan 山地
導賞團隊:Kimmy甘美 + Jacky + Arabii + 參展同學 + Sandy山地
展出照片攝影 : Sandy 山地 + Kimmy甘美 + 參展同學 + 鍾惠恩
主圖及展覽宣傳設計 + 佈展插圖:Sadie Lau
展貌紀錄場刊設計 + 佈展插圖:TC
紀錄片拍攝及製作 + 場刊照片攝影:tommytfortwo
佈展製作 : POINTSMAN Company Ltd
項目總策劃:Sandy Chan山地
藝術教育 : rebeka tam + 黃永生Sunny + 鍾惠恩
生態教育 : 馬屎
助教:Kimmy甘美
仁愛堂田家炳中學(視藝科) : 林素貞老師
宣道會鄭榮之中學(視藝科): 曾曉恩老師
樂善堂王仲銘中學(視藝科): 蔡思敏老師 + 梁敏婷老師
Sandy Chan 山地(項目總策劃)sandy.chan@nanfung.com
學校鄰近山林及校內地下設有一所偌大、花王悉心經營的温室,當和同學們提起於帶領樂善堂王仲銘中學同學考察遇見「螞蟻的家被水浸」事件,大家自然地想起「校園內曾遇見蝴蝶的屍體」。
由此,2組同學們進行資料搜集及訪問,並於考察日經驗中取材,每組各自完成創作一個配合校園師生及動物生活需要的「動物的家」:「蝴蝶的家」和「烏龜的家」,學習如何為學校社群「site specific(特定場域)」於温室創作一個prototype,為「校園內推動共生想像」提供一個具體的方案。
考察香港河流: 屯門河(及附近屯門公園、天后廟)
創作媒介:木工、繪圖、手作
參與同學對象:中四視覺藝術科
第1組:丘子怡、陳樂怡、何菀琦
第2組:鄭潔、陳嘉怡、鄭詩凡
3組同學小隊各自於日常經驗中取材,嘗試從「屋企返學的路程」記憶中發掘「共生」相關的事件,透過各組每人獨特的圖文創作風格發展為「分享卡」及提問,大伙兒遊戲過程中,同學們重新認識學校附近的大圍和大埔社區原來充滿「生氣」,不同「生命」直在努力互相共存,社區可能就是這麼一回事 ?
展覽現場的一張枱面正展出《共生桌遊》的一套「分享卡」和同學們收集紙皮手作繪圖而成的骰仔(每組創作一粒),同學們期望大家透過即場參與進一步發現你對共生的想法。
考察香港河流: 大埔河(及附近社區,包括:鷺鳥林、元洲仔公園及附近海邊)
創作媒介:繪圖、手作
參與同學對象:中四視覺藝術科
第1 組:朱韻晴、張家豪、鄧思敏
第2組:林婧雯、陳頌欣、霍品如
第3組:吳嘉晞、文韻茵、余銨翹
每組同學小隊創作一個「共生小社區」:盛載達至不同「共生願景」的社區規劃及設施,及為其社區命名。展場大家會看見一個L型的社區組合,這是5組同學進一步體驗「共生」的進程:嘗試將5個各具特色的小區連結為一個整體:《共生社區》。
考察香港河流:丹山河(粉嶺北)+ 啟德河(新蒲崗)
創作媒介:陶瓷、繪圖、空間介入
參與同學:中三人文科技科(城市共生組別)
第1 組:莫若琳、譚詩欣、袁彩頤
第2組:曾子峰、余唐旭、李卓軒、吳錫泓
第3組:徐梓林、黃子彥、吳傲天、呂巧瑩
第4組:陳志勇、梁梓華、蘇榮軒、林滿燊
第5組:方希彤、蘇筱絲、曹栢言、陳昕晴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