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第一届》2023-2024 「共生社区」:导师共学

人(中学生):大自然

《导师共学》  

Sandy Chan山地 (项目总策划及导师) 

 

策划组织「共学小队」项目的初期,早已清楚意识到我要营造机会,促进不同专业领域的导师交流教学经验及想法。

推动「共生」不是纸上谈兵。带动整个项目之中,和我一起落场引领同学们参与的导师们、老师们明显来得很重要。向来我很重视团队之间的沟通合作,并且会主动安排互相学习分享的机会。

所以「共学小队」的对象不只是同学,于职场工作环境中制造「不同专业领域的导师、老师共学」,更是策划这次项目的另一潜藏目的。

策划构思:

 

1/ 尝试安排导师参与带领多过一间学校,好让导师有「自我反思接着尝试改善」的机会,并于不同学校带领的过程中作出观察,从中累积经验。例如:马屎带领三间学校的生态教育,而黄永生sunny参与两间学校的项目。

 

2/ 导师共学的场域不只是室内,也包括河道考察路上。

 

3/ 于前期、每节落堂后,和最后一堂的时候,都会安排导师和老师一起交流的机会(这当然包括我和助教的参与)。

 

4/ 另外,也会于不同阶段,安排「导师团队交流会」让生态教育导师 (马屎)和参与不同学校项目的艺术教育导师(rebeka tam + 黄永生sunny + 钟惠恩)相聚交流,从中彼此学习。

 

5/ 于每场交流会议中,总会邀请各导师分享 —

「你对共生的定义,有什么重要构成的元素?如何推动共生?」

我会将我的看法打印在议程上和导师分享:

 

「在日常生活体验/架构内,如何互相尊重彼此的不同,如何在不同领域上找到互相可以学习的「内容—看事物的角度」,期望由此可以一起面对困境或缔造「真善美 的 愿景」,勇于尝试实验一个时期,彼此聆听/交流再修定,就算实验是失败,也可以一起继续尝试、互相尊重。」

 

你对「共生」又有什么的想法?
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