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第一屆》2023-2024 「共生社區」:導師共學

人(中學生):大自然

《導師共學》  

Sandy Chan山地(項目總策劃及導師)

 

策劃組織「共學小隊」項目的初期,早已清楚意識到我要營造機會,促進不同專業領域的導師交流教學經驗及想法。 

推動「共生」不是紙上談兵。帶動整個項目之中,和我一起落場引領同學們參與的導師們、老師們明顯來得很重要。向來我很重視團隊之間的溝通合作,並且會主動安排互相學習分享的機會。 

所以「共學小隊」的對象不只是同學,於職場工作環境中製造「不同專業領域的導師、老師共學」,更是策劃這次項目的另一潛藏目的。 

策劃構思: 

 

1/ 嘗試安排導師參與帶領多過一間學校,好讓導師有「自我反思接著嘗試改善」的機會,並於不同學校帶領的過程中作出觀察,從中累積經驗。例如:馬屎帶領三間學校的生態教育,而黃永生sunny參與兩間學校的項目。 

 

2/ 導師共學的場域不只是室內,也包括河道考察路上。 

 

3/ 於前期、每節落堂後,和最後一堂的時候,都會安排導師和老師一起交流的機會(這當然包括我和助教的參與)。 

 

4/ 另外,也會於不同階段,安排「導師團隊交流會」讓生態教育導師 (馬屎)和參與不同學校項目的藝術教育導師(rebeka tam + 黃永生sunny + 鍾惠恩)相聚交流,從中彼此學習。 

 

5/ 於每場交流會議中,總會邀請各導師分享 —  

你對共生的定義,有什麼重要構成的元素?如何推動共生?」 

我會將我的看法列印在議程上和導師分享: 

 

「在日常生活體驗/架構內,如何互相尊重彼此的不同,如何在不同領域上找到互相可以學習的「內容—看事物的角度」,期望由此可以一起面對困境或締造「真善美 的 願景」,勇於嘗試實驗一個時期,彼此聆聽/交流再修定,就算實驗是失敗也可以一起繼續嘗試、互相尊重。」 

 

你對「共生」又有什麼的想法? 
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