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第一届》2023-2024 「共生社区」: 共学小队介绍及总策划分享

人(中学生):大自然

Sandy Chan  山地

项目总策划及导师

 

「共学小队」可以是一个什么体验的旅程?

 

共生 

于课堂上,我喜用「______ : ______」的关系符号,来引领同学们理解及探索「共生」。不如直接由自己出发,尝试探索「自己身边人事物」的关系,近来相处可好?

 

共生涉及的接口是可以好广阔的,例如:「自己 : 世界/地球/宇宙」转到「人小区/大自然/人」,甚或聚焦至「自己(内在真正自在的)自己(外在装扮的)」,你近来过得好吗?

 

今回我有幸参与策划第一届,于是尝试响应「世纪五百年一遇港版式的水浸 —- 气候危机埋身」事件,由此我策划了一个以「好奇、发现」为切入点 —「你生活的小区中有河流吗?称呼为河流或是渠道?记起它的名字?你和它的关系是怎样?」

 

我伙伴一群热心的导师*(艺术创作及生态专业领域的),配合学校课程及学生背景的需要,策划出一系列的「体验活动」,透过小组互相合作(小队的本质),期望大家重新发现「自己(人) :大自然」近年相处可好?「大家」当中不只是指向同学们之间,也是老师和同学、老师和不同导师之间,这些不同层面的交流学习也是我策划整个「共生体验」旅程的重要一环。

 

再说,终极目标不是要同学们选择「我一定要成为共生的人类」,反而是期望同学们于这个旅程中,首先踏出一小步去接近自己的好奇心、去发现并尝试接受自己的性格、特质,及于怎样的「关系」状态中,自己会产生什么的感受及想法。

认识「自己原来有想法有选择」是旅程中一个重要的发现 —「自己 :自己」。

 

再其实,当遇着「不共生即是唔夹」的时候,我们可以如何学习面对这样的「关系」?

学习 =如何于日常习惯中,继续trial and error ?

这也许是我最想邀请大家沈浸式地思考一下。

 

注:「导师*」即是南丰「世界之约」一方的导师
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