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andy Chan 山地
項目總策劃及導師
「共學小隊」可以是一個什麼體驗的旅程?
共 — 共生
於課堂上,我喜用「______ : ______」的關係符號,來引領同學們理解及探索「共生」。不如直接由自己出發,嘗試探索「自己:身邊人事物」的關係,近來相處可好?
共生涉及的介面是可以好廣闊的,例如:「自己 : 世界/地球/宇宙」轉到「人:社區/大自然/人」,甚或聚焦至「自己(內在真正自在的):自己(外在裝扮的)」,你近來過得好嗎?
今回我有幸參與策劃第一屆,於是嘗試回應「世紀五百年一遇港版式的水浸 —- 氣候危機埋身」事件,由此我策劃了一個以「好奇、發現」為切入點 —「你生活的社區中有河流嗎?稱呼為河流或是渠道?記起它的名字?你和它的關係是怎樣?」
我伙伴一群熱心的導師*(藝術創作及生態專業領域的),配合學校課程及學生背景的需要,策劃出一系列的「體驗活動」,透過小組互相合作(小隊的本質),期望大家重新發現「自己(人) :大自然」近年相處可好?「大家」當中不只是指向同學們之間,也是老師和同學、老師和不同導師之間,這些不同層面的交流學習也是我策劃整個「共生體驗」旅程的重要一環。
再說,終極目標不是要同學們選擇「我一定要成為共生的人類」,反而是期望同學們於這個旅程中,首先踏出一小步去接近自己的好奇心、去發現並嘗試接受自己的性格、特質,及於怎樣的「關係」狀態中,自己會產生什麼的感受及想法。
認識「自己原來有想法有選擇」是旅程中一個重要的發現 —「自己 :自己」。
再其實,當遇著「不共生即是唔夾」的時候,我們可以如何學習面對這樣的「關係」?
學 — 學習 =如何於日常習慣中,繼續trial and error ?
這也許是我最想邀請大家沈浸式地思考一下。
註:「導師*」即是南豐「世界之約」一方的導師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