惜饮惜食

食品有限期,要更好地解决市面上「Best Before Date」产品,我们可试着改变消费模式,多行一步支持转售快到期货品的店铺,实践永续生活新态度 

图:GreenPrice

在香港,食物标签如「Best Before」(最佳食用日期)及「Use By」(此日期前食用)大行其道,前者提示消费者及销售者过了此期限,食品质素会开始下降但未必会立即变质;后者多数是冷冻食品,过了期则不宜食用,需要下架。

这些提示,对忙碌的都市人来说提供了方便,但大家却理所当然地在超市里看到产品快到Best Before的日期便不买;在家里,看到已到期的便会丢掉。难怪香港每年弃掉约超过1.5亿件Best Before的食品,亦显示了市场上过度生产的问题,但原来在正确的储存下,这些「到期货」仍可食用的。

为了拯救快到期食品,已成立数年的GreenPrice不断地寻找机会,希望在到期货品被送到堆田区前销售出去。GreenPrice的共同创办人Terence Hon回顾他们过去的业务,认为消费者对处理Best Before产品有了明显的改变。 

「政府很早以前已有宣传处理Best Before食物的正确观念,但市面上却没有途径让消费者去接收快到期产品。于是我们便创办了GreenPrice作为渠道。」Terence解释道:「大部份顾客都不清楚Best Before的概念,他们多带着质疑的态度,先观察或听从店员的讲解,然后才考虑是否购买。到现在,我们开设的店铺多了,坊间对GreenPrice的认识比以往深,大家的接受能力已大大提高。」 

 

入口品牌 廉价出售

作为一家社企,Terence说GreenPrice的营运模式跟其他商店不同,既没有固定的目标顾客群,货源亦不稳定,是名副其实的一场市场实验。对消费者和供货商而言,转售快到期的产品确实是一个很新和不易被接受的概念。到GreenPrice购物的顾客会发现货品种类比较参差,产品不是一般大型超市出售的牌子,但价钱取悦,而且不时会找到让人惊喜的高级品牌货品。 

「一直以来寻找货源都是一项挑战,最终我们发现从外地入口品牌产品的中小企较愿意跟我们合作。他们发售的货品偏名贵,起初也担心要是我们未能把货品在适当时间销售,产品的质量会进一步下降,继而影响他们的品牌声誉。」Terence解释说。因此,GreenPrice的营销策略是为了把握时机销售到期货,便以取悦的价钱发售这些货品,既让顾客受惠,而且亦解决了到期货的问题。 

GreenPrice于不同区域设立店铺,亦是测试顾客对快到期货品接受能力的实验场地。其中有趣的发现,是设于商业区的店铺成绩较工业区理想;而近期他们开始于以家庭为目标顾客群的商场设铺,却发现反应一般。Terence认为一般家庭已习惯于货源稳定的超级市场购物,对GreenPrice推广的理念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接受。 

店铺多了,稳定的货源更是必须的。Terence说:「在香港,到期货的供应始终有限,所以我们要寻求引入外国市场的到期货品。」于是,他们已开始从亚洲邻近地区入货,为这个独特的市场带来新鲜感,并为其他城市解决到期货品的问题。亚洲现时没有一个城市在处理这类货品上较有成效,其中的原因是各城市的规例有异,因此在这领域上香港的表现也算不俗。

不过这都不是Terence开设GreenPrice的目标,相反,他笑说若有一天GreenPrice这类型的店铺消失了,才证明市场上不再有过度生产的问题,同时大家对处理Best Before的认知也大大提高。 
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