惜飲惜食

食品有限期,要更好地解決市面上「Best Before Date」產品,我們可試著改變消費模式,多行一步支持轉售快到期貨品的店,實踐永續生活新態度

圖片提供:GreenPrice

在香港,食物標籤如「Best Before」(最佳食用日期)及「Use By」(此日期前食用)大行其道,前者提示消費者及銷售者過了此期限,食品質素會開始下降但未必會立即變質;後者多數是冷凍食品,過了期則不宜食用,需要下架。 

這些提示,對忙碌的都市人來說提供了方便,但大家卻理所當然地在超市裡看到產品快到Best Before的日期便不買;在家裡,看到已到期的便會丟掉。難怪香港每年棄掉約超過1.5億件Best Before的食品,亦顯示了市場上過度生產的問題,但原來在正確的儲存下,這些「到期貨」仍可食用的。 

為了拯救快到期食品,已成立數年的GreenPrice不斷地尋找機會,希望在到期貨品被送到堆田區前銷售出去。GreenPrice的共同創辦人Terence Hon回顧他們過去的業務,認為消費者對處理Best Before產品有了明顯的改變。 

「政府很早以前已有宣傳處理Best Before食物的正確觀念,但市面上卻沒有途徑讓消費者去接收快到期產品。於是我們便創辦了GreenPrice作為渠道。」Terence解釋道:「大部份顧客都不清楚Best Before的概念,他們多帶著質疑的態度,先觀察或聽從店員的講解,然後才考慮是否購買。到現在,我們開設的店舖多了,坊間對GreenPrice的認識比以往深,大家的接受能力已大大提高。」 

入口品牌 廉價出售 

作為一家社企,TerenceGreenPrice的營運模式跟其他商店不同,既沒有固定的目標顧客群,貨源亦不穩定,是名副其實的一場市場實驗。對消費者和供應商而言,轉售快到期的產品確實是一個很新和不易被接受的概念。到GreenPrice購物的顧客會發現貨品種類比較參差,產品不是一般大型超市出售的牌子,但價錢取悅,而且不時會找到讓人驚喜的高級品牌貨品。 

「一直以來尋找貨源都是一項挑戰,最終我們發現從外地入口品牌產品的中小企較願意跟我們合作。他們發售的貨品偏名貴,起初也擔心要是我們未能把貨品在適當時間銷售,產品的品質會進一步下降,繼而影響他們的品牌聲譽。」Terence解釋說。因此,GreenPrice的行銷策略是為了把握時機銷售到期貨,便以取悅的價錢發售這些貨品,既讓顧客受惠,而且亦解決了到期貨的問題。 

GreenPrice於不同區域設立店舖,亦是測試顧客對快到期貨品接受能力的實驗場地。其中有趣的發現,是設於商業區的店舖成績較工業區理想;而近期他們開始於以家庭為目標顧客群的商場設舖,卻發現反應一般。Terence認為一般家庭已習慣於貨源穩定的超級市場購物,對GreenPrice推廣的理念需要更多的時間去接受。 

店舖多了,穩定的貨源更是必須的。Terence說:「在香港,到期貨的供應始終有限,所以我們要尋求引入外國市場的到期貨品。」於是,他們已開始從亞洲鄰近地區入貨,為這個獨特的市場帶來新鮮感,並為其他城市解決到期貨品的問題。亞洲現時沒有一個城市在處理這類貨品上較有成效,其中的原因是各城市的規例有異,因此在這領域上香港的表現也算不俗。 

不過這都不是Terence開設GreenPrice的目標,相反,他笑說若有一天GreenPrice這類型的店舖消失了,才證明市場上不再有過度生產的問題,同時大家對處理Best Before的認知也大大提高。 

分享